facebook 司法院全球資訊網-網站資訊-常見問答 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司法院全球資訊網-LOGO

:::

常見問答

代碼說明
  • ▍審判程序是如何進行的呢?


    在選任完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以及完成宣誓之後,審判長會進行審前說明,接著會進入到審判程序,先確認被告的身分及檢察官起訴的事實,並讓被告及辯護人就檢察官起訴的事實表示意見。

    接著檢察官及辯護人會進行開審陳述,說明調查的證據為何?待證的事項有哪些?證據與待證事實的關聯性?以及調查證據的順序,在確認之後,就會開始調查證據包含書證、物證及人證,也就是訊問證人。

    證據調查完畢之後,進入到辯論程序,檢察官、被告及辯護人分別就事實與法律及科刑範圍表示意見,再由被告進行最後陳述。

    辯論程序終結之後,進入到評議程序,法官會就評議相關規則及應注意的事項進行說明,國民法官會就案件的內容各自表示意見、交換想法,並依照法庭上所呈現的所有證據,確定被告究竟做了哪些行為?造成哪些後果?是否構成犯罪?犯了什麼罪?最後決定要量處的刑期(包含是否沒收),在評議完成之後,會宣示判決,國民法官們的任務就完成了。

    審判程序進行的流程如圖:

    審判程序流程圖

    [ 刑事廳110-09-22更新 ]
  • ▍國民法官可以當庭要求調查證據嗎?


    為了讓審理有效率、有計畫,會在審前的準備程序決定哪些證據可以調查,在國民法官加入後,進行正式審判時,原則上不會再加入新的證據來調查,但檢察官、被告、辯護人等為了證明犯罪事實是否存在,而認為有調查必要,並且在事前不知道有這個證據等例外的情況下,可能會額外聲請調查新的證據;因為涉及法律專業,也會由三位職業法官討論決定有沒有調查的必要。

    當然,決定要不要調查新的證據,可能會與被告有無犯罪、刑度輕重的判斷有重要關係,所以職業法官們在決定前,也會聽取國民法官及備位國民法官的意見;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對於法官的決定有疑惑的話,也可以請求審判長解釋說明。

    [ 刑事廳110-09-22更新 ]
  • ▍我可以中途退出嗎?


    原則上,一旦被選上國民法官,就必須全程到庭,不可以中途退出。

    但是在案件審理過程中,如果因為突發事件,使得國民法官無法繼續參與審判過程,法院仍然可以斟酌具體情形,裁定解任國民法官,由備位國民法官遞補擔任,讓案件能夠繼續審理。

    [ 刑事廳110-09-22更新 ]
  • ▍評議程序是什麼?


    由國民法官法庭成員(包括職業法官與國民法官)一起討論,並決定被告有罪或無罪,如果有罪該成立何罪,以及該判多重的刑罰。這是在調查所有證據,並聽取檢察官、被告及辯護人的主張及辯論後,經由討論及表決以做出判決結論的程序。

    [ 刑事廳110-09-22更新 ]
  • ▍職業法官會聽我的意見嗎?


    國民法官法庭是由職業法官與國民法官共同組成,全程共同審理後,再依據所形成的心證結果,作成判斷,因此法律賦予國民法官在審判程序中,有適時提出疑問的機會;職業法官針對證據能力、證據調查必要性等做決定時,也會聽取國民法官的意見。

    尤其在終局評議時,身為主席的審判長會公平給予國民法官與職業法官自主陳述意見及充分討論之機會,使國民法官能站在與職業法官對等的立場上進行對話,一起檢視案件中所有重要爭點,最後共同做出判決。

    [ 刑事廳110-09-22更新 ]
  • ▍評議時,我一定要表示意見嗎?我可以拒絕表態嗎?


    根據《國民法官法》的規定,所有國民法官都必須在評議時表示自己對案件的意見,這樣才能夠充分展現國民法官制度的目的,讓多元的視野及經驗進入審判當中,因此您的意見不可或缺。

    雖然在最後必須透過投票表決一個確定的結論,但在討論的過程中,您可以自由的表示意見,不必勉強與其他人表示相同意見,在過程中也可以隨時請求法官就法律上的疑義進行說明。

    在討論的過程中,法官也將確保每一位國民法官都有充分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確保國民法官發言的權利。

    [ 刑事廳110-09-22更新 ]
  • ▍我會不會被法官、檢察官、被告、辯護人誤導而做出錯誤的判決?


    為使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得以空白的心證、公正的態度參與審判,《國民法官法》已規定審判長指揮訴訟時,應注意法庭上之言詞或書面陳述,有無使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產生偏見或預斷的疑慮,並隨時為必要的闡明、釐清。

    例如:於論告或辯論程序中,檢察官或辯護人如果使用未經法院許可提出的資料(像是媒體對本案的報導),此時審判長就會積極行使訴訟指揮權,限制檢察官或辯護人使用此種資料,避免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的心證受到不當干擾及影響。

    [ 刑事廳110-09-22更新 ]
  • ▍國民法官可以判死刑嗎?


    我國尚未廢除死刑,因此國民法官有可能會遇到法定最重刑罰為死刑的案件(例如:殺人、強盜放火、強盜致死等罪)。

    在可能判處死刑的案件中,為了更慎重起見,必須先經過國民法官及職業法官共同投票達3分之2(即6票)以上同意,且國民法官及職業法官分別有至少1票同意,而認定有罪後;再以同樣的決議標準,包含國民法官及職業法官意見在內,經3分之2(即6票)以上同意,才可以判處死刑。

    [ 刑事廳110-09-22更新 ]
  • ▍如果最後針對量刑的投票結果,都不一致怎麼辦?


    量刑投票的結果,必須達到過半數的同意票數才算成立(票數必須包含國民法官及職業法官),而死刑則必須達2/3以上同意才能成立,如果都沒有達到門檻,那麼將會把「最不利於被告」的刑度票數,算入「次不利」的票數內,直到達到上述門檻。可參考附圖如下:量刑門檻示意圖

    [ 刑事廳110-09-22更新 ]
  • ▍國民法官做出來的判決可以上訴嗎?會不會被上訴審法院推翻呢?


    經國民法官參與審判的案件,被告或檢察官仍然可以上訴表示不服,但國民法官法要求上訴審法院應本於國民參與審判制度之宗旨,儘量尊重國民法官參與審理的判決,不宜輕易推翻國民法官法庭判決結果。

    而且相比於一般案件的上訴要件,國民法官法設有更為嚴格的上訴條件,因此,要推翻國民法官法庭做出來的判決,難度也會提高許多。

    [ 刑事廳110-09-22更新 ]
  • ▍國民法官可以看關於案件的相關新聞報導嗎?會不會受到媒體或外部的輿論而影響判決?


    雖然法律上並沒有限制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在休息時間觀看相關的新聞報導,但是必須特別注意的是,「報導終究只是報導」只能參考用,不能當作認定的證據,必須依照在法庭上呈現的證據來做認定。

    在審前說明中,職業法官會提醒「國民法官於開庭期間返家後,請不要與任何人討論該案件,亦請不要搜尋與該案相關的新聞、報導或資料」,避免受到媒體輿論影響,進而影響判決;另外,在審判過程中,審判長可能會提醒大家不要去接觸或檢索有關的新聞報導。

    無論是國民法官還是職業法官,都必須共同維護公平審判。因此,擔任國民法官時,不能因為性別、種族、地域、宗教、國籍、年齡、身體、性傾向、婚姻狀態、社會經濟地位、政治關係、文化背景或其他因素,而有偏見、歧視、差別待遇或其他不當行為。這樣的要求,和職業法官是一樣的喔!

    [ 刑事廳110-09-22更新 ]
  • ▍國民法官會不會受到外力而影響判決(如收買、施壓等)?


    每一位國民法官在就任時,都會被充分告知其權利與義務;在審理過程中,國民法官都會充分了解這個職位的重要性與其必須遵守的規範。

    依國民法官法規定,國民法官如果收受賄賂,不僅是交付賄賂的人會受到處罰(1-7年有期徒刑,及新臺幣100萬元以下罰金),國民法官也會受到嚴厲的處罰(3-10年有期徒刑,及新臺幣200萬元以下罰金);如果有人為了施壓國民法官而犯罪(例如:恐嚇、妨害自由),則要加重處罰,這些罰責都是為了維持審判的公正。

    [ 刑事廳110-09-22更新 ]
  • ▍如果判決被「炎上」(媒體、輿論抨擊),我可以發文或接受採訪揭發評議過程嗎?


    國民法官必須嚴守評議秘密。

    因為在不公開的評議程序中,大家針對案件所陳述的意見、討論的經過,這些內容一旦公開,恐怕將引來外界討論、批評,如此將引發「寒蟬效應」,讓大家不敢表示自己真正的想法,不利於未來國民法官在評議過程中自由交換意見。

    此外,國民法官職務上知悉他人隱私秘密,即便與案件無關,也必須保密,不得洩漏出去。而這個保密義務是終身的,也就是一輩子都不能告訴任何人喔。

    [ 刑事廳110-09-22更新 ]
  • ▍我可以公開或跟親友談論我擔任國民法官時所得知的案件資訊嗎?


    您可以公開的分享擔任國民法官後的經驗與感想,甚至是出一本自傳,但是絕對不能透露有關其他國民法官及被告、被害人、證人等人的任何不應公開個人資訊,更不能透露「評議秘密」,包含評議中誰表示了什麼意見、投票的結果,以及討論的過程。

    [ 刑事廳110-09-22更新 ]
  • ▍國民法官有什麼義務?


    國民法官有8大義務:

    1. 宣誓
    2. 嚴守秘密
    3. 全程到庭
    4. 據實陳述
    5. 公正獨立
    6. 參與審判
    7. 參與評議
    8. 聽從訴訟指揮

    國民法官如果違反義務,不僅不能再繼續擔任國民法官,而且還可能會受到相應的處罰喔!

    [ 刑事廳110-09-22更新 ]
  • ▍我家上有老下有小或身心障礙者需要照顧,但還是想擔任國民法官怎麼辦?


    為了讓國民能夠安心參與審判,有關機關將會提供各項協助,例如:結合在地資源,提供臨時托育、照護服務等,依照國民法官的個別需求,給予適當且實質的支援。讓上有長輩、下有幼兒的國民也能無後顧之憂地擔任國民法官。法院在寄發通知時,會詢問您有無托育、照護等相關需求,若有請務必勾選,讓法院知道喔!

    [ 刑事廳110-09-22更新 ]
  • ▍我家在遠得要命的王國,怎麼辦?


    各地方法院是根據戶籍登記資料,隨機抽選出在該法院管轄區域內居住至少4個月以上的國民,成為備選國民法官,所以只有在您原本戶籍所在地的法院審理的國民法官案件,會通知您前往參與審判,不會有其他的法院請您前往參與審判。

    如果真的遇到實際住處離法院很遠的情形,也不用太擔心,只要您的主要居住地是在臺灣地區,並提出相關的居住證明,法院會補助您從居住地前往法院所需要支出的交通費;如果有必要,法院也會協助安排住宿。有任何疑問或需求,都可以隨時與法院聯繫洽詢喔!

    [ 刑事廳110-09-22更新 ]
  • ▍擔任國民法官會有酬勞可以領嗎?


    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及受通知到庭的候選國民法官,法院均會依照到庭的日數核實支給日費、旅費(交通費、有必要時提供住宿費)及其他相關必要的費用。

    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 原則每日可領3,000元

    受通知到庭的候選國民法官:原則可領1,500元

    [ 刑事廳110-09-22更新 ]
  • ▍擔任國民法官,被告或其他相關人會不會找上我?


    無論是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候選國民法官,其所屬的個人資料(例如姓名、身分證統一編號、出生年月日、地址等足以辨別個人之資訊)都將會保密,所以在法庭上也不會揭露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候選國民法官的相關資料,都是以數字為代號當作稱呼。如果有人試圖影響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候選國民法官及他們的家屬,而有不當接觸或關說、賄賂等,都將是觸法行為,會受到刑罰的處罰。

    [ 刑事廳110-09-22更新 ]
  • ▍國民法官會受到哪些保護?會不會影響自己或家人的人身安全?


    國民法官的姓名與住所是不會公開的,法庭上也不能拍照。在評議時,無論國民法官陳述哪些意見,都會保密、不會公開。法官也會斟酌情形,給予國民法官必要的保護措施。

    此外,為了保障國民法官的安全,凡是為妨害國民法官行使職權或報復國民法官的目的,而對國民法官或他(她)的特定親屬實行犯罪,均會加重處罰。

    若法院認為特定案件行國民參與審判,有可能會危害到國民法官或他(她)的特定親屬,也可以例外不行國民法官審判,而由職業法官負責審理。

    [ 刑事廳110-09-22更新 ]
  • ▍法院會給予國民法官怎樣的具體保護措施呢?


    法院會依據具體情形,考量地區人際網路關係等特性,採取合適之保護措施,如於出入口設置安檢匣門、專人引導、使用專用出入口及通道、聯繫轄區警局派遣員警到場維持秩序、管制旁聽民眾之動線及旁聽證、審理期間集中住宿等方式,甚至由專人接送等措施,以避免國民法官等人遭受不當之騷擾。以上皆是由法院視具體情況綜合考量後採行,提供國民最實質、最具效益之保護;至於個案中有無必要採何種特別保護措施,均由法院審酌案件之性質、國民法官之需求、採取保護措施之實益及必要性程度後,妥為決定。

    [ 刑事廳110-09-22更新 ]
  • ▍如果我因為擔任了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並且在看見相關卷證之後產生了焦慮等心理或精神上壓力怎麼辦?


    如果在審判中可能出現如血腥的照片等證據,可能使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產生心理壓力,法院在選任期日時,會先告訴候選國民法官這個案件的性質,並確認大家是否能夠接受,如候選國民法官評估自己的身心狀態,認為不適合參與的話,可以向法院說明理由,表示拒絕參與;此外,在審理的過程中,審判長也會盡力顧及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的心理或精神上的壓力,盡量避免使國民法官產生過大的負擔。另外,司法院正在規劃針對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因為參與審判的負擔的心理輔導協助措施,所以,如果您在參與審判後有感到不舒服,請您一定要與法院同仁聯繫,尋求協助。

    [ 刑事廳110-09-22更新 ]
  • 未辦理保存登記之建物,如何認定是所有權人?

    以原始起造人或實際出資建造之人為準,可提出房屋稅籍資料佐證。但有爭議時,應以聲明異議或訴訟程序解決。

    [ 民事廳110-07-15更新 ]
  • 如何及何時繳交投標書及保證金?

    投標人參與強制執行不動產投標,得向法院服務處洽領投標書暨保證金封存袋,將投標書暨保證金封存袋之內容填載明確,並將保證金票據放入後將袋口密封,於投標時間截止前投入法院指定之標匭。 通訊投標之投標人應於拍賣公告所載之最後寄達之日、時,寄達指定之地址或郵局信箱。

    [ 民事廳110-07-15更新 ]
  • 「執行名義」的種類有哪些?聲請強制執行要注意什麼?

    一、「執行名義」的種類

    強制執行法第4條規定,執行名義為:
    (一)確定之終局判決。
    (二)假扣押、假處分、假執行之裁判及其他依民事訴訟法得為強制執行之裁判。
    (三)依民事訴訟法成立之和解或調解。
    (四)依公證法規定得為強制執行之公證書。
    (五)抵押權人或質權人,為拍賣抵押物或質物之聲請,經法院為許可強制執行之裁定者。
    (六)其他依法律之規定,得為強制執行名義者。

    二、聲請強制執行注意事項

    (一)債權人應提出執行名義正本。
    (二)執行名義如有附條件、期限或須債權人提供擔保者,必須於條件成就、期限屆至或供擔保後,才可以開始強制執行。
    (三)執行名義如有對待給付者,以債權人已為給付或已提出給付後,才可以開始強制執行。
    (四)債權人收受假扣押或假處分裁定後如果已超過30日,就不得聲請執行。

    [ 民事廳110-07-15更新 ]
  • 執行費怎麼計算?

    一、財產案件

    (一)聲請強制執行及參與分配的執行費,都是以執行的標的金額或價額為準。
    (二)如果執行標的金額或價額未滿新台幣5,000元者,免徵執行費;新台幣5,000元以上者,每百元徵收8角,不滿百元者,以百元計算。

    二、非財產案件

    執行非財產案件,執行費一律新台幣3,000元。

    [ 民事廳110-07-15更新 ]
  • 聲明參與分配的期限?

    一、標的物經拍賣或變賣者

    應於拍賣或變賣終結之日1日前提出聲明。

    二、標的物經交債權人承受者

    應於依法交債權人承受之日1 日前提出聲明。

    三、不經拍賣或變賣者

    於當次分配表作成之日1日前提出聲明。

    四、如果逾期才聲明參與分配

    (一)如果是有擔保物權或優先受償權之債權人,仍應列入優先受償。
    (二)如果是普通債權人,則只能就其他債權人受償後的餘額受清償。

    [ 民事廳110-07-15更新 ]
  • 如何購買法拍屋?

    一、依下述管道查看法拍屋之公告

    (一)執行法院之公告欄。
    (二)被拍賣不動產所在地張貼之公告。
    (三)不動產所在地之鄉鎮市(區)公所張貼之公告。
    (四)各地方法院網站。
    (五)司法院網站之法拍屋公告
    (六)法院委託台灣金融資產服務股份有限公司辦理不動產拍賣之事件,請直接進入該公司查詢
    (七)新聞紙。

    二、投標日時及場所

    依不動產拍賣公告所載。請準時到場投標,逾時不受理。通訊投標之投標人應於拍賣公告所載之最後寄達之日、時,寄達指定之地址或郵局信箱。

    三、如何填寫投標書

    (一)投標人可向各地方法院洽領投標書暨保證金封存袋。
    (二)請填寫法院名稱,可依拍賣公告所載案號、標別、股別填寫。

    (三)請填寫投標人姓名、住址、聯絡電話、出生年月日、身分證統一編號等。如委任代理人到場者,代理人應提出具有民事訴訟法第70條第1項但書及第2項規定特別代理權之委任狀,附於投標書,一併投入標匭內,並應提出國民身分證正本或影本,或其他相類之身分證明文件正本或影本。

    (四)願買之不動產,須按照拍賣公告之記載填寫。不動產為數宗者,應分別記明,並將各宗願出之價額及合計總價額詳細載明。

    (五)投標時應依據拍賣公告所載繳納保證金,非通訊投標之保證金可以用現金或經金融主管機關核准之金融業者為發票人之即期支票、匯票或本票繳交執行法院出納室,並將(臨時)收據附於投標書,投入標匭。但以金融主管機關核准之金融業者為發票人之即期支票、匯票或本票為保證金者,得直接放進保證金封存袋。

    [ 民事廳110-07-15更新 ]
  • 投標人是否須親自到場?

    也可委託他人代理到場參與投標;委任代理人到場者,應提出委任狀,附於投標書後,一併投入法院指定之標匭。通訊投標之投標人或其代理人於開標時,得不在場。另依「地方法院民事執行處不動產投標參考要點」第4點規定,投標人委任代理人到場者,代理人應提出具有民事訴訟法第70條第 1項但書及第2項規定特別代理權之委任狀,附於投標書,一併投入 標匭內,並應提出國民身分證正本或影本,或其他相類之身分證明文 件正本或影本。

    [ 民事廳110-07-15更新 ]
  • 拍賣標的之所有人,可否參與投標或代理他人投標?

    除執行分割共有物變賣判決之拍賣外,投標人不得為該拍賣標的所有人。

    [ 民事廳110-07-15更新 ]
  • 投標時須否攜帶證件?

    一、依「地方法院民事執行處不動產投標參考要點」第2點規定,投標人為自然人者,應提出國民身分證正本或影本;不能提出國民身 分證者,應提出相類之身分證明文件正本或影本。投標人為法人者, 應提出相當之證明文件影本。

    二、依上開參考要點第3點規定,投標人為未成年人或法人者,應於投標書上載明其法定代理人之姓名 (父母為未成年人之法定代理人,除不能行使權利者,應提出相關釋 明文件外,父母均應列為法定代理人),並提出法定代理人之證明文 件、國民身分證正本或影本,或其他相類之身分證明文件正本或影本 。

    [ 民事廳110-07-15更新 ]
  • Q:
    關於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所定「停止室內5人以上、室外10人以上之聚會」,所指「聚會」,是否包含各級法院的開庭?

    A:

    不包含,即各級法院在落實實聯制、佩戴口罩、量測體溫、保持社交距離、設置隔板或梅花座、人員健康監測等防疫措施,可維持開庭等公務運作。但必須遵守企業防疫指引,啟動異地、居家辦公、彈性時間上下班、採取視訊,在可營運前提下,將人力、人流及接觸降到最低。

    參考資料:
    一、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告修正「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第三級警戒標準及防疫措施裁罰規定」,有關停止室內5人以上、室外10人以上之聚會,聚會定義分為下列兩種:

       (一)「在家聚會」指個別人士聚集在住宅內,無論何種目的,室內或室外(同住者除外)。

       (二)「社交聚會」指個別人士在任何地方因社交目的聚集。

    二、請參看指揮中心疾管署羅副署長一鈞於110年6月15日(星期二)在立法院黨團協商時,回應立法委員時之口頭報告(詳110.06.15立法院直播影片13:24:40-13:26:03 ,https://imvod.ly.gov.tw/Play/Full/13681/300K/

    [ 秘書處110-06-17更新 ]
  • 房屋租賃契約公證

    一、房屋租賃契約公證之效果

    房屋出租訂立書面契約,經過公證之後,對於承租人交還房屋,給付租金及違約金,出租人返還押租金等事項,不須訴訟就可請求法院強制執行。雙方權利獲得保障,糾紛也可避免。

    二、房屋租賃契約公證之請求手續

    (一)向地方法院公證處或民間公證人事務所(以下簡稱公證處所)購買公證請求書1份,新臺幣(下同)2元。
    (二)請求書的填寫方式:

    1. 填明請求人即出租人、承租人雙方(承租人覓有保證人時,填在承租人之後),姓名、性別、出生地、出生年月日、職業、身分證明文件及其字號、住居所。
    2. 「請求公證之法律行為或私權事實」欄內,僅須填寫「當事人間訂立房屋租賃契約,請求公證」。
    3. 「約定逕受強制執行」欄內,分別寫明需要強制執行的標的,「租賃期滿交還房屋」、「給付租金及違約金」、「返還押租金」等。
    4. 最後由請求人雙方簽名蓋章,並記明年月日。
    5. 請求書寫好後,交公證處所收件登記,分由公證人辦理。

    (三)請求人(保證人也是請求人)、代理人均應攜帶國民身分證及印章,出租人並要帶房屋權利證明文件(如權狀,並備影本1份存卷)、房屋稅單(須最近1期,並備影本1份存卷)。
    (四)請求人如係公司、法人、團體或商號,請攜帶公司設立(變更)登記事項表、法人登記證書、人民團體立案證書正本或商業登記抄本正本等證明文件、負責人身分證及印章,公司、法人、團體或商號之印章。
    (五)請求人(公司、法人、團體或商號之負責人)本人不能到場,可以委任他人代理,但要提出經請求人本人簽章之授權書。
    (六)提出之授權書,應以下列方式之一證明之:

    1. 經公證或認證。
    2. 經有關公務機關證明:包括村、里辦公室、請求人任職之公務機關、現服役之部隊或現服監之監所機關等。
    3. 於境外作成者,經中華民國駐外使領館或經外交部授權之駐外機構或經其他有權機關授權之團體證明。如係在外國作成,須經駐外館處證明,並得請外交部複驗;如係在大陸地區作成,須經海峽交流基金會證明。
    4. 外國人或居住境外之人作成者,經該國駐中華民國使領館或經該國授權之機構或經該地區有權機關授權之團體證明。
    5. 授權書附有請求人之印鑑證明書者,授權書上之印文與該印鑑證明書上之印鑑須相符。

    (七)前項5.之印鑑證明書,在「公司」部分,因公司主管機關經濟部於民國87年4月1日起停止核發,為因應實際需要,行政機關停止核發公司及其負責人印鑑證明後,公司委任代理人辦理公、認證事件時,如未提出經公證人公、認證或經公證法第76條第2項所定:經有關公務機關證明;於境外作成者,經中華民國駐外使領館或經外交部授權之駐外機構或經其他有權機關授權之團體證明;外國人或居住境外之人作成者,經該國駐中華民國使領館或經該國授權之機構或經該地區有權機關授權之團體證明等證明之授權書者,公證人不得逕予拒絕受理,而應命請求人提出下列證明文件以替代印鑑證明書之使用:

    1. 公司登記主管機關最近6個月內所核發公司設立(變更)登記事項表正本,及加蓋相同公司及其負責人印鑑章之影本(請勿縮印),正本核對無訛後發還,影本附卷存參。
    2. 公司設立(變更)登記事項表正本核發後已逾6個月,除檢附該正本核對外,須再檢附公司登記主管機關最近3個月內核發之公司設立(變更)登記事項表抄錄本及聲請抄錄或准予變更等相關證明文件。核對無訛後,正本發還,抄錄本及聲請抄錄或准予變更等相關證明文件附卷存參。
    3. 如為分公司,前項登記事項表若僅有分公司印鑑章,而無負責人印鑑章時,得另提出戶政機關所出具之負責人印鑑證明以替代之。

    (八)所需租賃契約書,請求人如有自備至少攜帶3份,如未準備,可利用公證處所印製的契約,每3份3元。
    (九)依公證法第80條規定,公證人認為必要時須至房屋所在地實際體驗。

    三、公證費用

    應徵公證費用,以租金總額或房屋課稅現值二者較高者,加保證金後,依下列標準收取之。如附加強制執行之條款者,加收二分之一:

    (一)20萬元以下者,1000元。
    (二)20萬元至50萬元者,2000元。
    (三)逾50萬元至1百萬元,3000元。
    (四)逾100萬元至200萬元者,4000元。
    (五)逾200萬元至500萬元者,5000元。
    (六)逾500萬元至1000萬元者,6000元。
    (七)逾1000萬元至5000萬元者,其超過1000萬元部分,每1000萬元加收2000元;不滿1000萬元者,按1000萬元計算。
    (八)逾5000萬元者,其超過部分,每1000萬元加收1000元;不滿1000萬元者,按1000萬元計算。

    [ 民事廳110-05-19更新 ]
  • 少年保護管束的資料,會不會告訴學校?或是否會讓派出所知道?

    受保護管束少年之資料,非依法令法院及其他任何機關不得提供。依法律規定因少年如果受較輕的處罰(如:不付審理交家長嚴加管教、告誡)執行完畢2年後,或受保護處分或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3年後,或受不付審理、不付保護處分裁定確定後,法院會主動通知保存少年前科紀錄及有關資料之機關,將少年前科紀錄及有關資料予以塗銷。

    [ 少年及家事廳110-04-19更新 ]
  • 行政訴訟的種類有哪些?

    依照目前行政訴訟法規定(參照行政訴訟法第3條),行政訴訟基本上可以區分為「撤銷訴訟」、「確認訴訟」及「給付訴訟」三大類。在給付訴訟部分,可以再進一步分為「課予義務訴訟」及「一般給付訴訟」(參照行政訴訟法第5條第8條)。此外,行政訴訟法亦另有規定「維護公益訴訟」及「選舉罷免訴訟」(參照行政訴訟法第9條第10條)。

    [ 行政訴訟及懲戒廳110-01-12更新 ]
  • 提起行政訴訟前,一定要先提訴願嗎?

    依照目前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如果提起「撤銷訴訟」或「課予義務訴訟」,原則上必須先經過訴願程序,才可向行政法院起訴,這就是一般所稱的「訴願前置主義」。但如果法律有規定免經訴願程序,就例外可直接提起行政訴訟,例如交通裁決事件訴訟(參照行政訴訟法第237條之3),或對於經聽證程序後作成的行政處分,提起撤銷訴訟(參照行政程序法第109條)。如果提起「確認訴訟」或「一般給付訴訟」,則無庸先經訴願程序。

    [ 行政訴訟及懲戒廳110-01-12更新 ]
  • 對於抗告法院就聲請提審駁回之裁定,可否再抗告?

    為避免程序延滯,對於抗告法院就聲請提審駁回之裁定,不得再抗告。

    (相關法條:提審法第10 條第3 項

    [ 刑事廳110-01-07更新 ]
  • 證人可否不到庭?

    1. 證人是對待證事實親自見聞的人,對犯罪的澄清及真實發現佔相當重要的地位,故凡居住在我國領域內,應服從我國法權的人,無分國籍身分,均有在他人為被告的案件中作證的義務。若證人經合法傳喚無正當理由不到場,法院得科以新台幣3萬元以下之罰鍰,且得予以強制拘提;再傳不到者,亦可連續處罰。另外,證人雖然到場,若無正當理由,而拒絕具結或作證時,同樣可處罰新台幣3萬元以下的罰鍰。
    2. 縱然證人因與被告間具一定親屬或身分關係,而得依法行使拒絕證言權,亦不能因此免除到場義務。換言之,無論證人是否拒絕證言,均應到庭。
    3. 為使訴訟程序能順利進行,法院因當事人、代理人、辯護人或輔佐人聲請調查證據,而有傳喚證人必要時,聲請人應促使證人到場。

    (相關法條:刑事訴訟法第176條之1、第176條之2、第178條、第180條、第181條、第193條)

    [ 刑事廳110-01-07更新 ]
  • 受提審法第11 條刑罰處罰之人,是否不限於具有公務員身分之人?

    逮捕、拘禁之機關,包括受委託執行公權力之民間團體,例如主管機關指定非公立醫院緊急安置嚴重精神病患,是以受提審法第11 條處罰之逮捕、拘禁機關之人員,不限於公務人員。

    (相關法條:提審法第11 條

    [ 刑事廳110-01-07更新 ]
  • 聲請提審得裁定駁回之事例為何?

    1. 經法院逮捕、拘禁,例如審判中經法院拘提到案,因已符合法官保留原則,自無提審之必要。
    2. 依其他法律規定得聲請即時由法院審查者,例如入出國及移民法依司法院釋字第708 號解釋之意旨完成立法修正後即屬之。
    3. 被逮捕、拘禁人已回復人身自由者,例如已經檢察官具保、責付及限制住居。
    4. 被逮捕、拘禁人已死亡者,係指遭逮捕、拘禁後死亡而言;如在逮捕、拘禁前即已死亡,則應屬「無逮捕、拘禁事實」之情形。
    5. 經法院裁判而剝奪人身自由者,例如依各審級法院之判決、裁定(含已確定及未確定)或處分所為之逮捕、拘禁,因已符合法官保留原則,自無提審之必要。
    6. 無逮捕、拘禁事實者,係指自始未遭逮捕、拘禁而言,不包括曾遭逮捕、拘禁後已回復自由者。例如聲請人僅是經檢察官傳喚到庭,並無逮捕、拘禁之情事,即屬之。

    (相關法條:提審法第5條第1 項

    [ 刑事廳110-01-07更新 ]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