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司法院全球資訊網-查詢服務-司法新聞查詢-各法院新聞-最高法院111年度台簡抗字第130號民事裁定新聞稿(111-民08) 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司法院全球資訊網-LOGO

:::

最高法院111年度台簡抗字第130號民事裁定新聞稿(111-民08)

正義女神

壹、本案裁定結果

本件再抗告人甲母因與相對人乙父間聲請改定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行使負擔事件,聲請暫時處分,對於中華民國110年10月27日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8年度家聲抗字第122號裁定,提起再抗告,經憲法法庭發回,本院於民國111年10月18日以111年度台簡抗字第130號裁定廢棄原裁定,應由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更為裁定。

貳、事實概要

再抗告人甲母與相對人乙父未婚育有未成年子女丙女,約定共同監護。嗣相對人於106年12月12日帶同丙女返回義大利,再抗告人向臺灣臺北地方法院(下稱臺北地院)聲請改定關於丙女之權利義務(下稱系爭事件),前往義大利,為丙女補辦護照後,逕於108年1 月20日攜其自義大利返臺。相對人亦聲請本件暫時處分,臺北地院於108年10月31日裁定命再抗告人應將丙女交付相對人;相對人於系爭事件第一審裁定前,得攜丙女出境至義大利同住,在義大利同住期間,再抗告人每半年與丙女在臺灣同住2週,日期由兩造自行協議定之,丙女之機票費用由兩造各負擔1/2,再抗告人得於不影響丙女日常作息下,與其以書信、通訊軟體或電話等方式聯絡(下稱系爭處分)。再抗告人不服,提起抗告。原法院維持臺北地院所為系爭處分,以原裁定駁回再抗告人之抗告。再抗告人不服,提起再抗告,本院以111年度台簡抗字第13號裁定駁回其再抗告,經憲法法庭發回。

參、本院裁定理由摘要

一、按因應憲法第156 條所定國家有保護未成年子女身心健康及人格健全成長之特別照顧義務,參酌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第3條第1項、第12條第2項規定、暨(聯合國)兒童權利委員會(下稱委員會)第14號(2013年)第32點、第36點、第52點至84點及第12號(2009年)第35點、第36點、第42點、第16點及第134點b項一般性意見之闡釋,我國於民法親屬編及繼承編、家事事件法等明定以未成年人為權利主體,選取符合其利益之最佳抉擇(家事事件法第14條參照)。民法第1055條之1規定例示判斷最佳利益等7款因素,法院應於具體個案中,查明一切影響未成年子女之有利或不利因素,再綜合衡量各項因素及其影響程度判斷之,不得專以單一因素決之。家事事件法第91條第4項、第106條及第108條規定保障未成年子女之聽審請求權、意見陳述權。兒童陳述意見權利之行使,應依兒童本身能力及所處具體情狀各別決定其妥適方法,除法院直接聽取兒童陳述外,尚包括其他足以確認兒童基於自主意志所為之陳述。而法院選任之程序監理人,係受監理人與法院間溝通之橋樑(家事事件法第15條之立法理由參照),除維護受監理人之利益,協助法院迅速、妥適處理家事事件外,亦有妥適聽取並傳達受監理人意願予法院之義務及地位。另西元1980年國際兒童誘拐之民事責任公約(下稱拐帶公約)第12條第1項、第2項規定,兒童有被拐帶之情形,聲請人於一年內聲請交還子女時,相關主管機關必須命相對人交還子女。但已逾一年,得認兒童已習於新環境,強迫交還子女之結果,勢必對兒童造成心理、生活之衝擊時,為子女之最佳利益,法院非必裁定命立即交還子女於母國。我國雖非上開公約之締約國,為積極參與國際,仍得將之引為法理。

二、查臺北地院第一審裁定認定再抗告人已成立拐帶兒童行為,且相對人已於一年內為本件聲請。裁定前,斟酌第一審法官為丙女選任之程序監理人於108年6月13日陳報:已完成受監理人與母互動報告,尚缺乏受監理人與其父之互動觀察,若需評估親子互動,則亟需於自然情境中面對面接觸,方能呈現真實親子互動樣貌等情,乃於108年10月31日裁定命再抗告人交付子女予相對人,並得帶回義大利,另酌定再抗告人會面交往之方式,符合拐帶公約之規定,且為審理子女改定親權之系爭事件所必須。然因執行法院於第二審110年10月27日裁定時,已逾一年,仍未能使丙女有與相對人相處之機會,稽諸本案程序監理人於本院第一次再抗告程序中之110年11月19日做成程序監理人報告,其中曾言及:不建議讓丙女頻繁轉換居住地,可設定主要居住地,並規劃長假期讓丙女與另一方相處等語,為原法院未及審酌,則丙女是否已習於我國之生活,強制其再移居義大利,是否造成心理、生活之衝擊,是否符合子女最佳利益,原裁定均未調查,已欠允洽。

三、又參酌本案程序監理人於110年11月19日做成程序監理人報告及義大利檢察機關於107年11月5日指派兒童神經精神病學醫生Dr . GiovanniB . Camerini為專家證人所提出之訪視報告,丙女似極易受主要照顧者之影響。系爭事件本案裁定既尚未確定,本件暫時處分有其急迫性及必要性。國家有為子女最佳利益抉擇之義務,丙女目前僅8歲,心智成熟度未若成年人,其意願及意見之陳述倘受現主要照顧者情緒、言詞等影響而陷入兩難之忠誠困境,勢必承擔身心無法承受之過度責任。是於審究丙女意願時,尤應注意排除父母及其家族成員不當干擾,以發現丙女之真實意願。本案程序監理人已完成丙女與再抗告人方之監理報告,為達公平及更接近真實,因丙女自回國後迄未與相對人相處,於不影響其在臺生活就學之情形下,是否不能由程序監理人作為溝通橋樑,漸次引導與相對人及其家庭成員相處,並共同生活一段時間後,再徵詢其真實意願?原法院未盡力排除相關障礙,俾程序監理人獲得丙女信任後,得以提出丙女對系爭處分結果之意見前,遽行裁定駁回再抗告人之抗告,亦有消極不適用上開規定之違法。爰裁定廢棄原裁定,發回原法院更為審理。

                                                                               最高法院民事第五庭

                                                                                      審判長法官 袁 靜 文

                                                                                                 法官 林 金 吾

                                                                                                 法官 許 秀 芬

                                                                                                 法官 李 寶 堂

                                                                                                 法官 石 有 為

  • 發布日期 : 111-10-18
  • 發布單位 : 最高法院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