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司法院全球資訊網-國民法官-國民法官訊息公告-因應國民法官新制,強化法院專業職能 司法院邀日本學者談國民法官與證據裁定 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司法院全球資訊網-LOGO

:::

因應國民法官新制,強化法院專業職能 司法院邀日本學者談國民法官與證據裁定

       司法院於今(10)日邀請日本一橋大學教授緑大輔(Midori, Daisuke)主講「國民參與審判與法院證據裁定重要課題」,並由東吳大學助理教授黃鼎軒口譯,緑教授於演講中介紹日本學術、實務界「類似事實證據」與「性格證據」在刑事審判程序中如何運用的發展,有助於深化我國證據法的討論。

       刑事廳廳長李釱任表示,國民法官制度已於今(2023)年元旦施行,這是我國司法上重要的里程碑。國民法官法乃借鏡日本刑事訴訟與裁判員制度的經驗,兩國的立法意旨亦皆是希望促進國民與司法的交流,深化彼此的理解。本次邀請緑大輔教授進行專題演講,希望日本裁判員制度的寶貴經驗,提供我國實務運作參考。

       國民法官新制引進起訴狀一本主義與證據裁定制度,國民法官案件原則上必須於準備程序階段,即決定特定證據有無證據能力與有無調查必要性,讓國民法官不要受到無證據能力或無調查必要性證據之不當影響,在此前提下「與被起訴犯罪事實類似之事實可否用以證明本案犯罪事實(類似事實證據)」、「被告過去犯罪行為可否推論被告存在不良性格(性格證據)」,於證據裁定時應如何處理,即成為值得探討的問題。

       針對類似事實證據之運用,緑大輔強調以被告具有根深蒂固的行為傾向,證明其被訴犯行與前科事實具有類似性,進而認定被告為本案犯人的推論方法,恐有錯誤認定事實及爭點擴散的弊害。除非(1)前科事實具有顯著特徵,且(2)與被訴事實有相當程度的類似性,才可例外用以推論被告為本案之犯罪行為人。

       其次,合併審理數個類似事實時,被告若承認部分犯行、否認其他犯行,但各犯行間犯罪時間、場所密接,數犯行偶然由他人所為的可能性降低,緑教授認為不會對被告造成突襲或發生爭點擴散的危險時,亦可作為證據使用,但其證明力受有限制。

       再者,就類似事實證明被告主觀犯意時,緑教授以詐欺罪為例,說明如客觀犯罪事實已有其他證據認定,此時以被告的同種詐欺前科,推論其具有詐欺之主觀上認識,而非推論被告具有詐欺性格之人格評價,此時事實誤認的風險較低,是可被允許的。

       至於用以證明純粹輔助事實的性格證據,例如爭執證人或被告供述信用性,得否使用該證人、被告過去經歷、性格以強化或彈劾其供述可信性,緑教授介紹美國及日本的見解,並就利益衡量及必要性分別闡述。

       緑教授特別就性犯罪之特殊性,認為以類似事實推論性犯罪的主觀目的,是有過度評價被告犯罪傾向的風險,但在不爭執被告是否為犯人,僅爭執被告主觀意圖時,仍有使用類似事實證據認定犯罪事實的空間。並深刻探討剖析以被害者的過去性傾向、不誠實性或其知識、動機、計畫等彈劾其證言時,日本實務所採用之標準。

       會中與會人員踴躍提問,拋出更多法律議題,探討證據裁定實務的課題,本場專題演講圓滿結束。未來司法院亦將持續辦理此類國際交流,汲取各國人民參與審判制度之經驗,強化法院專業職能,讓國民法官制度除了可以反映人民正當法律感情,也能兼顧正確評價證據、認定事實。

  • 發布日期 : 112-03-10
  • 更新日期 : 112-03-10
  • 發布單位 : 刑事廳
回頁首